這次研討會內容真的很豐富。不同場次分享了各種教學創新和研究成果,像是用行動研究改善課程、結合線上線下的混成教學、用科技幫助特殊需求學生學習等等。每個報告都讓我看到老師們在課堂上的創意和用心,也學到很多課程設計和成效評估的方法。整天下來,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啟發了自己去思考,如何把研究和教學結合起來,讓課程更貼近學生的需求,也更有學習成效。
更新日期:2025/08/14 13:12:08
這次研討會讓我對雙語教育和EMI有了新的認識。原來英語不只是學校的一門課,而是全球溝通的工具,還能影響文化和身分的建構。也了解到,推動EMI不只是要求學生會英文,還需要合適的測驗來了解程度,例如DPT這種快速又準確的方式,可以幫助分班、挑選教材。CEFR也很有趣,它把語言能力分級,讓學習目標和評量變得更清楚。整場下來,我感覺雙語政策的成功,必須政策、測驗和教學三方面互相配合,才能真的幫助到學習者。
更新日期:2025/08/14 13:04:31
完成「學術研究倫理教育課程」後,我對研究中應遵守的規範有了更完整的概念。課程讓我了解什麼是不當研究行為,像抄襲、自我抄襲、捏造資料,以及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同時也學到正確引用、改寫的方法,以及作者掛名的原則。對著作權、個資保護和受試者權益等法律規範也有更清楚的認識。整體來說,這門課不只讓我更懂得維護學術誠信,還幫助我在未來做研究或寫論文時,有能力在專業與倫理之間取得平衡。
更新日期:2025/08/14 13:03:46
一、AI 浪潮下虛擬科技在教育上的優勢為何?殺手級的應用為何? 人工智慧(AI)是能夠透過大量數據進行分析與學習,並執行辨識、生成的技術。它不僅能夠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學習,還能夠根據回饋不斷優化,使生成結果越來越貼近人們的需求。雖然在一開始推出人工智慧時,產出的結果常常出錯,但隨著近年來科技迅速發展,其精確度已提升許多,並影響到各個領域,而教育領域也不例外。 AI 在教育上的應用層面廣泛,從基礎的文本生成與圖像辨識,到進階的個人化學習輔助與虛擬互動環境。這些改變讓以往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變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互動式學習。 近年來,有幾個極具潛力的「殺手級應用」,讓
更新日期:2025/07/10 13:49:28
讓我深刻體會到教學創新與數位科技的結合正快速改變教育現場。從AI輔助寫作、遊戲化雙語教學到AIGC與自主學習法的應用,每篇論文都展現出教育者在教學實務上的用心與突破,特別是「結合開源資源進行AI教學設計」令我印象深刻,顯示即使在有限資源下仍能促進學生能力提升。此次研討會不僅讓我擴展了對教學實踐的視野,也啟發我思考自身教學方法的優化空間,未來我也希望能將這些理念實踐於課堂中,培養學生更具備自主學習與應用能力。
更新日期:2025/07/07 00:46:30
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的臺北市立麗山國中教師團隊,分享「麗愛共出來,師生共贏班級 WIN-WIN」的實踐經驗。下午場次將展開兩場次論文發表,內容橫跨環境教育、品格教育、資訊素養、閱讀素養、情緒教育與特教教師情緒勞務等關鍵議題,從實作與探究的角度,一一展現當代教育的可能性與多元樣貌。
更新日期:2025/07/07 00:44:43
2023年被稱為人工智慧元年,在2022年11月ChatGPT引爆AI浪潮後,虛擬科技(如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等)結合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都掀起AI研究熱潮。
更新日期:2025/06/15 23:18:49
了解到生態的奇妙,學習到該如何穿著青蛙裝,並且下水去去除多餘的水草以利於整體生態的平衡。 當天天氣陰陰的不是特別好,在結束整體活動前甚至還下了大雨,每個人身上都非常濕,但卻沒有聽到任何人有抱怨的聲音,大家都很沈浸在整個環境裡面,互相幫助,怎麼拔草,怎麼割水草會更好,從哪個部份開使割,都是我們當天才學習到的經驗,也讓我們知道這意整個生態可不僅僅是我們眼錢所看到的那麼簡單而以。
更新日期:2025/05/28 16:12:24
因為申請了113-1的生活教育券,故而依滿足該獎助方案的規定,我前往了新北市立三芝圖書館,申請擔任志工服務6小時。在找書及歸整兒童書籍的過程之中,我發現在圖書館的童書區,就有很多英語原文的童書,且不只限於繪本,甚至還有日文的書籍。這些公用資源,對於提升我在語言方面的知識,非常的有幫助,一來是因為這些兒童讀物,很適合我的學習程度,而且它裡面的知識非常的多樣化,有生活實務的,也有天馬行空的兒童文學。因此,在做完志工服務之後,我就直接把想看的書借了回家。
更新日期:2025/05/28 14:16:50
在參加之前,對於實習的理解不深,透過本次講座學姊的分享,讓我對實習及校園大使有更深刻的認識,並透過學姊親身經歷的面試及工作經驗,讓我對於大學期間的職涯規劃可以如何執行、學校外的機會有哪些,透過學姊分享,知道資源獲取的管道。 在實際工具使用上,學姊分享了自身的作品集、職場社群經營等實際經驗及成果展示,透過實例分享,讓我重新學習高中和大學在面試、資源準備上的差異,在現在的階段,應該如何累積經驗、行銷自己,以達成最好的工作成果,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
更新日期:2025/05/28 12:25:10
在前半場的講座分享中,陳尚友先生分享他多年在外交部的工作經驗,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講師分享的一個故事,因為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比較特殊,在與其他國家交涉時,應該如何避免敏感話題、需要資源協助時,我們應該如何提案、透過外交官對談,爭取國家間的幫助。讓我深刻理解外交官這份工作的困難處。 後半場講師說明了成為外交官前,應該做什麼準備、能力培養、職涯規劃等等,以非常系統性及整合的方式讓我們能以最輕鬆的方式了解,讓我更知道外交官的工作內容及甘苦談。
更新日期:2025/05/28 12:15:29
三芝圖書館因改建而縮編,導致本月沒有名額可提供服務機會,故而改向新北市立圖書館淡水水碓分館申請志工服務機會。由於不方便蹲下站起的將圖書歸位,本次仍然是到兒童圖書室服務6小時,工作內容仍然是將圖書分類、歸位,並且尋找登記借閱的書籍。這方面的工作已經駕輕就熟了,所以做起來很輕鬆愉快。 水碓圖書館的兒童閱覽室環境真的很舒適,不止提供兒童圖書的借閱,也提供兒童玩具共享的空間,有不少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到圖書館享受這段彼此陪伴的時間,讓我覺得圖書館的功能不再是只有知識的傳達,更有家人相互陪伴的功能,這對孩子們的童年是很重要的回憶。 雖說網路世代,書商、圖書館都面臨很嚴苛的挑戰,但這幾個學期在圖書館服務的
更新日期:2025/05/28 12:10:23
這次EXCEL讓我對EXCEL的功能了解許多,而我的科系很需要實驗去作圖或是用EXCEL做出的圖來做報告。不只這樣,裡面的表格也幫助我許多,對表格更理解後,我更會應用這個功能在我的實驗數據上,也讓我對一些實驗數據更一目了然。還有我覺得我也學到一個實用的技巧,我藉由這個證照學會了一些快捷鍵,這對我在報告的製作有顯著的幫助,也藉此證照我的學業成績,有明顯的幫助
更新日期:2025/05/28 11:58:16
這場線上發表其實比想像中更「硬核」──螢幕那端一排教授輪流丟出精準的建議,從研究變項的控制、效度檢核到量表題項的語意修正都點得超細;我邊聽邊做筆記,視窗底下密密麻麻貼了好幾張便條紙。最打動我的是他們不是只說「可以更好」,而是直接告訴我「哪一段可以加實驗流程圖」「哪張結果表應補上效果量」「討論要把 VR 限制寫得更誠實」,給的都是立刻能動手改的實質方向。會後我把錄影再看一遍,把每條建議整理成待辦清單──先補延宕後測數據、再重跑信度分析、最後把質性編碼章節重新對應研究問題。雖然線上少了現場互動的熱度,但這波「遠端精修」讓論文結構更扎實、說服力也更上一層樓,真心覺得這趟遠距交流值回票價。
更新日期:2025/05/27 17:30:25
參加東海大這場以 SDGs「優質教育」為主軸的研討會,最大收穫就是把「科技課也要顧情緒」這件事徹底敲在腦門:李明慧老師說學生韌性靠的是關係網而不只是意志,立刻讓我想到要把同儕互救機制塞進 VR 闖關;吳淑禎老師用設計思考談生涯輔導,更啟發我讓學生先在 VR 裡「試做職業場景」再寫職涯報告;論文場次有 SEL 8 週體驗課、桌遊教座標、體驗教育模型等精彩案例,都再次提醒「動手—反思—升華」的威力。回到教室我準備立馬三連推:在 VR 探究課加入「挑戰→失敗→復盤」迴圈、辦一場職涯快閃工作坊(VR 模擬+實地訪談)、並把延遲測驗與學習投入度納入評量。簡單一句話:科技再酷,讓學生開心、安心、找到方向才
更新日期:2025/05/26 08:17:56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邁向未來教育:創新與實踐」,聚焦教育創新、雙語政策、全球素養與數位科技等面向,廣邀全國教育相關領域學者與研究生參與。 下午第一場次本人選擇旁聽D場次,該場次聚焦於公民素養、戶外教育、國文課堂實踐、大學潛在課程等議題,展現當前教育現場對學生整體發展的多元關注,同時也引發我對科技與社會議題整合於課程設計的高度興趣。 而第二場次,本人擔任H-1場次發表人,發表論文為〈探究不同類型虛擬實境教材對音樂學習之影響〉,由江志正教授主持,並由蔡明學研究員與陳玉娟教授擔任評論人。發表內容探討VR頭盔與平板兩種教學媒介於音樂教育中的成效差異,結合量化與質性資料,呈現學生在知識成就與學
更新日期:2025/05/26 02:27:15
聽到不同校系發表者,對於現今教育的創新議題發展,例如:AI發展的素養、生命連結、及做中學-經驗學習趨勢等等。
更新日期:2025/05/23 16:16:42
本次所參與的研討會為2023年由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主辦之「教育創新與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安排多場主題演講與分組論文發表,內容涵蓋數位學習演進、後疫情時代的線上學習趨勢、自我導向學習、遠距訓練及遊戲化應用等面向,呈現當代教育科技的多元實踐與未來發展方向。 在主題演講部分,第一場〈數位學習:從恐龍時代到烏托邦的未來〉從歷史視角出發,回顧數位學習的演進歷程,講者以幽默且深入的方式指出教育科技不應僅被視為技術革新,更應強調教育本質的回歸與實踐。第二場〈後疫情時代:線上學習的發展與多樣性〉則以疫情為轉捩點,探討線上學習的策略轉型與應用挑戰,並提出建立支持性系統與提升學習動機的重要性。
更新日期:2025/05/23 05:38:41
2025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融合教育、數位融合與性別平等教育,參加研習與論文發表
更新日期:2025/05/17 23:52:14
2019/11/16 iphone/ipad融入教學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更新日期:2025/05/17 22:53:09